“十一黃金周,各汽車廠家紛紛開始祭出降價大旗,一場已經持續(xù)了3個月的價格大戰(zhàn),再次掀起高潮。在經歷了持續(xù)兩年的井噴式增長后,進入2004年的中國汽車市場開始放慢了前進的步伐,任憑各路廠家紛紛降價血拼,車市依舊無法走出低谷。整個車市的持續(xù)低迷迫使所有人都在問:“中國的車市究竟是怎么了?是什么原因讓中國的消費者捂緊了自己的錢包,坐壁觀望汽車廠家間的殊死拼爭?
關于這個問題的答案眾說紛紜,但說的最多的還是,消費者持幣待購是由于車價還沒有降到位,頻繁的降價行為讓消費者對車價失去信任,總是會擔心剛買了幾天又會降價。應該說,某種程度上汽車價格上的殘酷競爭確實是導致消費者持幣觀望的原因,但消費者持幣待購又不能完全被認為是等待新的降價高潮的來臨,畢竟目前很多車型的價格已經接近國際價格,上海大眾生產的POLO甚至已經低于了國際價格。
從經濟學的角度上來看,市場供需出現供大于求主要有兩種可能:一是市場需求已經飽和;二是有效供給不足。從中國目前的情況來看,汽車市場的需求遠遠沒有達到飽和,中國的汽車萬人擁有率遠遠低于發(fā)達國家的水平。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報告顯示,根據未來20年內中國城鎮(zhèn)人均年收入情況和中央政府確定的經濟增長目標,以及人均年收入與家用轎車保有量的關系、家用轎車在轎車總需求的比例及其變化的趨勢,到2020年我國總的家用轎車保有量將達到7200萬輛,而目前中國的家用轎車保有量只有489萬輛,因此中國的汽車消費仍然具有巨大的市場需求。
中國的乘用車市場已經涵蓋了從高檔轎車、中高檔轎車、中檔轎車、中低檔轎車、微型轎車、SUV到M PV等類別,各類廠家也不斷推出各種新的車型來吸引消費者,但是仍有大量消費者認為目前市場上的現有車型無法滿足他們的需要,他們期待廠家能夠根據他們的需求來設計并生產出新的車型。由此可以看出,中國車市持續(xù)低迷更多是由于現有的市場有效供給并不能完全滿足消費者的實際需求。
中國消費者的這些實際需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消費者對車輛自身的關注加強,隨著公眾在交通安全意識方面的不斷增強,尤其是新的交通法規(guī)的頒布和實施,消費者對于車輛的主動安全性和被動安全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消費者對車輛乘坐的舒適性、對車輛的技術上的特征和認知程度也有所提高,理性化的消費理念已經成為主導;同時,在車輛的使用環(huán)境上,目前擁擠的城市路面,緊張的停車位,緊湊車型正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隨著政府和消費者對能源與環(huán)保問題日益重視,油耗低、注重環(huán)保的車型也成為市場追捧的熱點。
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促使汽車市場進一步細分,一種能夠滿足消費者轎車般駕乘感受,同時又能夠實現其“一舉多得的功能需求的多功能轎車將會成為整個市場中的一個新寵。多功能轎車市場為眾多廠商新辟了一個廣闊的空間,誰能夠搶占先機進入這一市場,必然會在未來的激烈競爭中占據絕對的優(yōu)勢。(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