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剛剛過去的2005年稱為中國汽車的“自主品牌年”也許并不過分,這一年里中國本土的自主品牌汽車企業(yè)無論是在生產和銷售環(huán)節(jié),還是在服務和技術水平上,都較以往有了一個幅度非常大的提高。借著這股沖勁,自主品牌汽車在2006年伊始,已經開始展露出“集體狂奔”的勢頭。
2005驚人崛起
盡管2005關于“要不要自主品牌”的口水仗甚是熱鬧,但是中國汽車的民族自主品牌卻在合資品牌的夾擊下,吹響了進攻的號角,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在黑暗中摸索的自主品牌看到了一縷曙光。
根據(jù)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lián)席會的統(tǒng)計,去年前11個月,中國自主品牌轎車銷量超過60萬輛,市場份額已達25%,比前年增長20%。這個變化是漸進的,但同時也是深遠的。在實力相對較弱的乘用車領域,自主品牌開始崛起,顯露出不可小視的競爭力。
去年位列十大集團增幅前五的奇瑞、吉利、東風、廣汽集團、江淮汽車中,自主品牌企業(yè)就占了三個席位。其中奇瑞汽車令人刮目相看,全年銷售汽車18.5萬輛,與上年相比增幅達118%,銷量增幅全國第一,也是中國轎車行業(yè)歷史上第一家年凈增超過10萬輛的企業(yè);奇瑞QQ年累計銷量超過10萬輛,同比增長129.8%,創(chuàng)全國單一品牌銷量第一,并連續(xù)12個月在中國兩廂車銷量中雄踞第一。
國內其他九大汽車集團沒有一家的增長率能夠突破50%。吉利連續(xù)四個月銷售過萬;上海華普的同比增長達到150%,也成為國內汽車銷量增長最快的企業(yè)之一。天津一汽以夏利為主的系列轎車銷量去年超過20萬輛。而2004年天津一汽轎車銷售量僅有12萬輛。目前,夏利汽車在6萬元以下檔次的轎車市場份額已由2004年的24.9%上升到2005年的36.8%。
不難發(fā)現(xiàn),自主品牌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追趕合資企業(yè),自主品牌超過合資企業(yè)數(shù)倍的增長率,證明了自主品牌在質量、服務、價格和品牌實力等方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水平。
同時,自主品牌也全面開始“走出去”,經過2005年,沒有誰再懷疑中國汽車的海外擴張能力。統(tǒng)計表明,去年1至10月,轎車出口數(shù)量超過進口數(shù)量7000輛,出口首次超過進口,其中自主品牌產品占大多數(shù)。長安、長城汽車的出口量都在萬臺以上,而吉利、中華等轎車出口也有了突破性增長。吉利、長城汽車還先后參加法蘭克福車展、意大利車展,使得中國汽車有了與歐美汽車同臺競技的機會。吉利在馬來西亞、長城汽車在俄羅斯、比亞迪在馬來西亞等都在醞釀投資建廠。
借東風發(fā)力2006
2005的輝煌給了民族自主品牌充分的信心,在2006年開始,自主品牌顯示出“集體狂奔”的趨勢。在“十一五規(guī)劃”中,旨在提高民族品牌技術實力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被作為重點發(fā)展對象,政策的扶持給了自主品牌的“集體狂奔”以東風。無論是目前在市場上占主導的奇瑞、吉利等自主品牌企業(yè),還是一汽集團、上汽集團、長安集團等大型汽車集團,都紛紛提出了自己的創(chuàng)新計劃。
在我國汽車市場,自主品牌汽車價格長期徘徊在10萬元以內,始終給人以低端形象。但從去年開始,自主品牌開始關注10萬元以上中級汽車市場,東方之子、哈弗CUV、華晨尊馳、奇瑞瑞虎、曙光傲龍、雙環(huán)CEO、吉利1.8L新車CK-1、華普海尚305、比亞迪F3等先后上市,自主品牌10萬元以上車型種類呈現(xiàn)快速增長的局面。而從今年將投放市場的新車型看,這種進程正在加快。
自主品牌多款新車型甚至是原本打算年底上市的車型,都已經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等待一個能夠占取先機的上市時機。以華晨、吉利、華普、奇瑞、天津一汽、力帆等為代表的廠家,就有駿捷、吉利FC-1、吉利GL-1、華普海尚206、奇瑞A520、夏利C1、D1、力帆520等拳頭產品、成熟車型準備搶市與合資品牌相抗衡。紅旗的全新?lián)Q代車型的開發(fā)今年進入關鍵時期,并將投放市場;奇瑞年內還將有五六款新車,自主開發(fā)的發(fā)動機今年也將裝車上市;吉利的新一代發(fā)動機和變速箱也完成了開發(fā),今年將有一款新中級車上市……
從這些新動作可以看出,自主品牌企業(yè)在努力告別過去只在低端市場有所作為的歷史,紛紛將自身的產品鏈向高端延伸,在技術上精益求精,在外形上也更富現(xiàn)代感。
另外,民營資本進入汽車制造行業(yè)的浪潮正在重新興起。僅以浙江為例,除了吉利汽車,一家名為飛碟汽車公司的民營企業(yè)也開發(fā)出了酷似豐田RAV4的小型SUV;還有一家眾泰汽車公司,近日也向市場推出了一款名為“眾泰2008”的新車。暫且不提他們的加入是否屬于頭腦發(fā)熱,但是客觀上擴大了自主品牌的陣營。
盡管自主品牌的銷量有了明顯的提升,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自主品牌依然存在著提高品牌形象,提高產品競爭力的問題。降價、低價格、市場占有率提高不能簡單看成是品牌形象的提高,這是一個需要花工夫的系統(tǒng)工程。
同時,開發(fā)產品的水平、成本控制能力和企業(yè)的產品質量保障,也將是對自主品牌企業(yè)競爭力的考驗。民族汽車的海外擴張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去年陸風在歐洲的“碰撞門”事件就折射出自主品牌在走出去的時候還需要更多地掌握國際競爭的規(guī)則。
我們在欣喜地看到自主品牌“狂奔2006”的同時,也同樣希望自主品牌能在繁榮中真正成熟起來,建立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技術過硬、產品過關,否則這場“狂奔”的結局只能是一場短命的“裸奔”。(劉朝暉)